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2023年财政决算情况与2024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草案)

发布时间:2024-09-09 11:17 信息来源:靖州县财政局

关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2023年财政决算情况与2024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草案)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现将2023年财政决算情况与2024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3年财政决算情况

(一)公共预算决算情况

1.收入完成情况。全年完成公共预算总收入38.4亿元,完成预算(调整预算,下同)的107.43%,较上年增加6.68亿元,增长21.06%。

(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9亿元,完成预算的96.21%,较上年增长4.29%。其中:税收完成4亿元,非税收入完成1.59亿元,非税收入占比为28.44%。

(2)上级补助收入21.44亿元,完成预算的88.56%,下降4.58%。其中:返还性收入0.45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19.03亿元,上级专项转移支付收入1.96亿元。

(3)地方政府债务转贷收入3.54亿元,完成预算的100%,较上年增长63.89%。

(4)调入资金完成6.19亿元,完成预算的325.79%。

(5)上年结余1.64亿元。

2.支出完成情况。全年完成公共预算总支出36.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9%,较上年增加6.31亿元,增长20.98%。其中:

(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47亿元,完成预算的105.52%,较上年增加4.48亿元,增长15.45%。

(2)上解支出0.43亿元,完成预算的122.86%,较上年减少0.05亿元,下降10.42%。

(3)债务还本支出2.49亿元,较上年增加1.88亿元,增长308.2%。

3.年终结转结余情况:收支两抵,年终滚存结余2.01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决算情况

1.收入情况。全年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10.17亿元,完成预算的75.45%,较上年增加3.94亿元,增长63.24%。其中:

(1)县本级基金预算收入1.6亿元,完成预算的31.07%,与上年持平。

(2)上级补助收入0.33亿元,完成预算的86.84%,较上年增加0.03亿元,增长10%。

(3)债务转贷收入7.4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00%,较上年增加3.73亿元,增长99.73%。

(4)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资金0.47亿元。

(5)上年结余0.3亿元。

2.支出情况。全年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9.72亿元,完成预算的72.11%,较上年增加3.8亿元,增长64.19%。

(1)县本级基金预算支出7.46亿元,完成预算的73.57%,较上年增加1.54亿元,增长26.01%。

(2)基金上解支出0.01亿元。

(3)调出资金支出0.22亿元。

(4)债务还本支出2.03亿元。

3.收支平衡情况。收支相抵,年末结余0.45亿元。

(三)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情况

全年完成总收入3.24亿元,较上年减少0.07亿元,下降2.11%。收入具体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0.88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36亿元。

全年完成总支出3.01亿元,较上年增加0.28亿元,增长10.26%,支出具体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0.7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31亿元。

上年滚存结余2.39亿元,本年结余0.23亿元。

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62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运行总体平稳。

(四)部门决算情况

2023年纳入部门决算编制的预算单位共有145个。

1.收入情况。2023年部门决算收入24.3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完成 21.15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完成0.42亿元,事业收入完成2.1亿元,其他收入完成0.63亿元。

2.支出情况。2023年部门决算支出24.29亿元,其中:基本支出完成13.13亿元,项目支出完成11.16亿元。

结余分配0.01亿元。

3.“三公”经费使用情况。 “三公”经费全年累计发生决算数为0.15亿元,完成预算数的68.18%,与上年持平。其中:公务接待费为0.02亿元,与上年持平;公务用车购置和运维费0.13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0.07亿元,公务用车运行费0.06亿元);因公出国(境)费0万元。2023年“三公”经费预算完成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落实过紧日子思想,压减“三公”经费支出。

(五)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

截至2023年末,我县三类债务总余额为40.8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1亿元,增长14.93%。其中:政府债务32.6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49亿元,增长24.82%;隐性债务8.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18亿元,下降12.57%;关注类债务0元,较上年末减少0.01亿元,下降100%。

经上级风险防控评估,我县2023年综合债务率为111.79%,处于绿色相对安全区。

二、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工作

1.积极组织财政收入。2023年财政收入形势十分严峻,县财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科学调度下,早谋划、早部署、早实施,全力抓收入进度、保收入质量,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59亿元,较上年增长4.29%。其中非税收入完成1.59亿元,占比为28.44%,实现了非税收入占比控制在30%以内的任务目标。

2.全力保障三保支出。坚持财政在“三保”支出在支出中的优先次序,预算支出安排优先足额保障“三保”,统筹保障疫情防控、债务还本付息等其他重点支出。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47亿元,较上年增加4.48亿元,增长15.45%,其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全年民生保障支出28.49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5.12%。

3.积极化解债务控制风险。积极化解债务风险,树立底线思维。我县全年三类债务化债支出6.99亿元,其中付息1.3亿元。上报中央隐性债务年度化解任务为1.18亿元,全年实际化解隐性债务1.18亿元,完成年度化债计划的100%;累计化债为9.59亿元,完成总化债任务的53.9%,全面完成上报中央50%的化债目标任务。

4.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2023年实现145个预算单位绩效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县财政部门加快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围绕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环节,加强绩效事前审核,完善涵盖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应用等各环节的管理流程。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重点绩效评价,评价金额2.37亿元。

5.乡村振兴有序发展。2023年农林水支出5.94亿元,其中巩固脱贫衔接乡村振兴支出1.52亿元。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产业发展,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农村道路、环境卫生、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质量和覆盖面。

三、2024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情况

1.收入情况。1-6月累计完成公共财政总收入21.32亿元,完成预算的69.4%。

(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4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预算的50.9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19亿元,同比增长6.8%,非税收入完成0.95亿元,非税占比30.25%。

(2)上级补助收入完成15.86亿元,完成预算的66.53%。其中:返还性收入0.45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14.56亿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0.85亿元。新增一般债券收入0.31亿元。上年结余2.01亿元。

2.支出情况。1-6月累计完成公共预算支出14.61亿元,同比下降10.35%,完成预算的47.56%。

(二)政府性基金完成情况

1.收入情况。1-6月累计完成政府性基金总收入3.49亿元,完成预算的106.73%。本级收入0.78亿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完成0.71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0.04亿元,污水处理费0.03亿元。上级补助收入0.15亿元,新增专项债务收入2.11亿元,上年结余0.45亿元。

2.支出情况。1-6月累计完成政府性基金支出3.1亿元,完成预算的94.8%。

(三)社会保险基金完成情况

社保基金收支情况:2024年上半年,我县社保基金总收入为1.47亿元、总支出为1.64亿元。各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是: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13亿元,支出1.24亿元;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0.35亿元,支出0.4亿元。

(四)库款运行情况

1.资金调度情况。截至目前,省财政已经调度我县库款10.63亿元,含国债资金0.96亿元,自然灾害专项调度资金0.02亿元。 

2.库款支付进度。库款支付在保障“三保”支出的前提下,根据保还本付息、保刚性、保考核等原则,按轻重缓急予以支付。今年以来每月库款系数基本都能保证0.3左右,但主要是通过压库款支出实现的。

(五)政府性债务情况

截至6月底,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2.61亿元。1-6月,我县新增上级转贷政府债券2.42亿元,累计化解债务0.65亿元,净增1.77亿元,增长4.3%。新增债务都是经中央审批、省政府发行的政府债券。

(六)预备费支出情况

1-6月预备费累计支出0.02亿元,完成预算的5%。主要用于受灾重建及补偿相关支出。    

四、财政预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转结余指标过多。截至2023年末,国库库款余额仅0.75亿元,国库库款不足以支付上级结转结余指标及财政已下达的指标,形成财政“空指标”。

2.库款保障超出合理区间。2023年全年,县财政有8个月库款保障系数低于0.3,占比达到66.67%。不符合库款保障水平指标0.3-0.8倍的规定。

3.预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绩效评价结果未与完善政策、预算及调整预算安排有机衔接。未建立预算绩效动态评价调整机制,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上执行不严谨,制定的相关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4.基金收入严重滞后。截至2023年6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完成0.71亿元,仅占年初计划的28.06%。土地征拆、挂牌出让、指标交易工作推进缓慢,完成年初基金收入任务难度大。

5.偿债压力持续增加。平台公司化债手段单一,主要依赖财政资金和土地出让收入来偿还债务以及贷款融资展期到期债务,无其他经营性收入还款,对财政的依赖度较大。

6.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佳。支出规模虽都在刚性攀升,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却提升较慢,一些部门单位重分配、轻绩效的惯性思维还根深蒂固,绩效管理意识淡薄,财政资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部分资金预算执行进度较为缓慢。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全力组织地方收入。一是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强化正常申报税源各行业日常管理,将目标分解到所、到组、到人,加强财税综合信息平台的运用,综合运用各种征管手段强化综合治税。二是大力挖潜增收。通过推动国有资产出让、房地产领域遗留问题清理、增减挂钩、资产归集项目,形成机遇性税源。三是继续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壮大财源基础。加大对骨干税源企业的帮扶力度,落实减税降费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培植支柱税源。

2.严控财政风险。一是加强债务管理,持续做好债务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好隐债化解工作方案,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压实债务风险防控责任;完善债务相关信息,提高债务管理水平;加强债务偿还风险监测,最大力度完成年度债务化解任务。二是筑牢财政安全运行防线,确保财力兜得住、可持续。强化社保基金监测,保障社保基金预算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完善财政库款运行预警监控机制,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3.进一步优化支出。从严控制财政支出项目。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把“三保”支出放在财政支出的首要位置,力保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牢牢兜住“三保”底线。进一步传导长期过“紧日子”思想,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以及其他非必要支出,强化预算执行约束,提高各单位预算执行效率,坚决杜绝不合理开支。

4.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预算法及其他资金管理办法,扎紧制度“笼子”,坚决维护制度严肃性。管好用好财政资金,规范收支行为。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5.严格预算执行。一是继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将项目评估、编制目标、预算执行监控、评价结果应用相互融合促进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各部门预算执行率的提高。二是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各部门在编制年初预算时,要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合理编制年初预算,从而提升部门预算的科学合理性以及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率。三是加强预算编制审核力度。对各部门预算编报的指导和审核力度,通过预算编制“两上两下”的过程把关和审核,确保各部门的年初部门预算更加科学合理,为预算执行率的提升打下基础。

6.加大盘活财政结转结余存量资金力度。建立和完善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对本级和上级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财政专户、部门预算等结余结转资金进行全面清理,切实加大存量资金收回统筹使用力度。将结转结余资金规模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并加强和预算新增资金的统筹使用,避免财政资金“二次沉淀”。2024年拟定盘活2022年及以前年度上级资金0.22亿元,主要用于“三保”和化债支出。

7.加强库款管理及保障。科学把握各项支出安排节奏和进度,保持合理库款规模,定期核算库款保障水平,及时发现风险与解决问题,增强县级财政库款支配能力;加快暂付款清理,进一步完善化解方案,严控违规借款,多举措分步推进,确保有效果。积极采取措施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均衡部门预算支出进度,减少结余资金沉淀,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有效盘活存量资金。财政库款保障秩序严格按照“三保”支出居首、非三保支出次之,基本支出居首、项目支出次之,到民生支出居首、非到民生支出次之的顺序依次保障。压实预算单位主体责任,按以上“三保”优先顺序安排申报支出,杜绝部门考核、内部考核等倒逼财政现象,确保不出现“三保”风险。

8.加强绩效管理力度。一是组织各预算单位参加培训班。增强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质保量完成绩效管理工作。二是做好预算单位整体支出和专项支出绩效自评工作,加强预算单位项目绩效自评工作,提高自评质量。认真做好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抓好绩效目标设置与支出自评全覆盖。三是加强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与当年财政预算挂钩,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依据之一,切实发挥绩效评价应有作用。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