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靖州 > 靖州文化

苗族歌鼟

发布时间:2014-11-06 17:26 信息来源:靖州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靖州苗族歌鼟是苗族民歌中多声部合唱歌曲的统称,主要流传在靖州县“锹里” 地区(今三锹乡、藕团乡、平茶镇、新厂镇、大堡子镇及周边苗区)一带。苗族歌鼟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东方无人指挥多声部演唱形式的代表作,是中国原生态民歌的活化石,被贺绿汀、白诚仁等誉为“民歌奇葩”、“天籁之音”。由“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苗族先民模仿蝉鸣、鸟唱、溪流、林涛等大自然“和声”而创造。

 “歌鼟”演唱贯穿于苗民全部生活之中,他们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劳动以歌互助,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叙述苗史以歌相传。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坐茶棚”、“坐夜”、“玩山”时,要唱《情歌》、《山歌》;喜庆节日宴请宾客时,要唱《茶歌》、《酒歌》;举行婚礼时,要唱《担水歌》;“立夏不唱歌,庄稼长不活”,立夏这天,苗族男女老少走村串寨时,除了唱《茶歌》、《酒歌》外,还要唱《三音歌》。

苗族歌鼟唱词大多为七言四句,二四句末字讲究押韵, 比喻生动、内涵丰富,有较强文学性。歌鼟用一种称为“酸话”的语言演唱,由歌师“讲歌”(作词)、一人“领歌”(领唱)、众人“和歌”(合唱)。有低音、中音、次高音、高音等多个声部,相互呼应,跌宕有致,旋律优美,和谐自然。

 2013年6月28日,全国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艺展演活动在天津市大剧院落下帷幕。靖州县职业中专选送的《苗族歌鼟·担水歌》作为湖南省代表队唯一的参赛节目,在大赛中获得银奖。苗族歌鼟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怀化市两件“国宝”之一。

苗族歌鼟是靖州一绝,它曾被音乐大师贺绿汀、白诚仁誉为“民族瑰宝”、“天籁之音”,内容涉及到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祭祀礼仪等等,按内容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调与三音歌调等。总之,通过以人、以物、以景编歌,通俗易懂,家喻户晓,老少会唱。所以苗族有“以饭养身、以歌养心、以酒养神”的传统。

  三锹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

 靖州三锹一带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这里的苗族同胞酷爱唱歌,他们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在苗寨,如果你想找到一个不会唱歌的姑娘,那比登天还难,相反,如果你想在苗乡找两个能够唱三天三夜的歌手,那是再科简单不过的事了。“饭养命,歌宽心”是苗家的口头语。他们把唱歌与种田、吃饭看得同等重要,唱歌成为他们思想、感情、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方式。他们在长期的歌唱中,养成了温厚、谦逊、互敬互爱、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高尚情操和品德,在寻求艺术美的过程中传承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歌文化。

靖州三锹苗族歌鼟按其音乐载体分类,可分为:茶歌、酒歌、山歌、担水歌、饭歌、款歌、嫁歌和三音歌八种。歌词为七言四句或多句,语言以三锹乡吴姓苗族语言为主,其它姓氏语言为辅。大多采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丰富,旁征博引,且寓哲理。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流传久远的故事歌,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歌,有表达青年男女互诉衷情的情歌等等。曲调则有十一种,因地方不同而异。演唱形式大多由低声部先起歌,中高中部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

锹里苗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苗族先民被迫迁入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成为“锹里”一带苗族的开山鼻祖。“锹里”苗民勤劳纯朴、爽朗豪放,是个“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民族。千百年来,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纯生活,促使苗族先民模拟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大自然“和声”以及在生产劳动、狩猎中发出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鼟(teng)。因此,歌鼟(teng)不仅是锹里苗民族群生息纪事、人际情感交流、本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他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