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以三大产业为引擎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3-21 14:28 信息来源:靖州新闻网

作为湘黔桂三省接壤的枢纽之地,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以“中国茯苓之乡”“中国楠竹之乡”“中国杨梅之乡”的独特禀赋,深度融入怀化国际陆港建设大局,紧扣“5+10”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中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这里不仅承载着千年苗侗文化的厚重基因,更以茯苓、楠竹、杨梅三大产业为支点,撬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怀化市打造新时代农业产业化“靖州现象”的生动实践。

借势国际陆港,打开开放新格局

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为靖州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作为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地(年交易量占全国70%以上)和湖南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靖州依托陆港的物流优势,加速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2022年6月,靖州首发湖南省县级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并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行,为茯苓、竹制品等特色产品“出海”架起高速通道。2024年,辰铭竹业、亿欧新材料等企业完成出口标柜超600个,楠竹产业国际化步伐明显提速。此外,靖州港4条铁路专运线的运营和临港产业区的建设,进一步降低了物流成本,推动“靖州产”走向全国乃至东盟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靖州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开放型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深耕“一主两特”,锻造产业硬实力

靖州立足“农产品加工转化主导型”定位,以茯苓、楠竹、杨梅为核心,构建“一主两特”产业集群,2024年三大产业全链条产值突破12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关键支撑。

茯苓产业领跑全国:作为全国茯苓产业的“风向标”,靖州拥有1.68万亩茯苓种植基地、216家菌种厂和14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通过制定《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成立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茯苓专业委员会,靖州推动茯苓从传统种植向精深加工跃升,开发出茯苓多糖、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2025年,以茯苓为主的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大关。

楠竹产业绿色转型:依托21.6万亩优质竹林,靖州构建“全竹产业链”,建成竹产业科技园,培育44家经营主体,完成FSC认证17.3万亩,竹地板、竹家具等产品远销海外。2024年,竹产业产值达5亿元,“以竹代塑”战略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杨梅产业提质增效:10万亩杨梅基地年产鲜果4万吨,通过设施化栽培、保鲜技术升级和碳足迹认证,靖州杨梅品牌价值持续提升。8家规模加工企业推动鲜果向果酒、蜜饯等产品延伸,“靖州杨梅”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通过中期评估,成为湖南农业“金字招牌”。

文旅融合赋能,激活乡村新动能

靖州将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苗侗风情+产业体验”的全域旅游模式。地笋苗寨、岩脚侗寨等26个传统村落,依托国家级非遗“苗族歌鼟”和《舌尖上的中国》取景地IP,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等消费增长。同时,以茯苓产业园、杨梅采摘园为核心的“农业+旅游”项目,将生产场景转化为旅游体验场景,202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5亿元,8万群众通过产业联结年均增收5000元。文旅融合不仅盘活了资源,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乡村振兴筑基,绘就共富新图景

靖州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100个特色产业基地,带动2.2万脱贫户稳定增收。通过“四好农村路”建设、数字农业平台搭建和“厕所革命”(累计改厕7923个),乡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2024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577元、16444元,较2020年增长25%和37%,城乡差距持续缩小。此外,靖州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全省首例GEP核算报告,推动碳票跨省交易,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在变革中书写“靖州答卷”

从“茯苓出海”到“楠竹代塑”,从“杨梅碳足迹”到“文旅IP化”,靖州以三大产业为轴心,串联起开放、创新、融合的发展脉络。在怀化国际陆港和“5+10”产业体系的战略框架下,靖州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书写着新时代山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未来,这座苗侗“茯”地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坚实的产业根基,在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绽放“梅”好新篇。

(文 陈俊名)